来源: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1)
引言
1 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是贯穿我们党90多年历史的一条红线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共同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废除民族歧视压迫制度,进行民族识别,普遍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各民族共同迈进社会主义大门,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适时对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加速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我国已经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强调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性质总体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实现了民族工作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指出解决民族问题关键看发展,实现了民族工作重心的转移,改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领导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奠定了民族法制建设的基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显著变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强调,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等方面的关系。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际国内民族问题的发展变化,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这个当代中华民族工作最根本、最主要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理论政策;强调各民族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两次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两次表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适时作出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功推向21世纪。
党的十六大之后,胡锦涛同志强调,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两个共同”“和谐是民族关系本质特征”、增强“四个认同”等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制定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规,明确提出“三个不容”的重大论断;召开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两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及时纠正针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歧视现象;制定内容丰富、覆盖面宽、含金量高的优惠政策体系,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进入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轨道;妥善处理“3•14”事件、“7•5”事件及其之后的复杂局面,出台了促进藏区、新疆长治久安的政策,确保了社会大局的稳定,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破浪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强调,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做好新形势下民族T作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系统分析了民族问题存在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我国民族工作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深刻阐述了民族工作领域干部群众热切关心、亟待需要回答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提出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重大部署、重大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攻方向和政策措施,开创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
回顾民族工作9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红线,那就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始终如一。90多年历史也雄辩地证明,这是我们找到并不断拓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
2 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都是我们党民族工作的重要里程碑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民族工作作出部署的重要会议。改革开放以来,每当民族工作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时,中央总会及时召开会议,统一全党思想,对民族工作进行研究部署,迄今为止共召开了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1992年召开了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族工作领域进行了拨乱反正,民族工作回到了正确的发展轨道,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与此同时,国内外的形势也在发生着变化。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上的反动势力利用一些国家在民族政策上的错误和在民族工作上的失误,极力煽动民族分裂主义,第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兴起。在这次浪潮冲击之下,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我国的民族关系也面临严峻考验。在此重大历史关头,中央审时度势,研究决定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民族工作,并把会议名称确定为“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主题是,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会议在肯定成就、总结经验的同时,分析了当时民族工作的形势,确定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这次会议对于正确应对第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影响,特别是因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各民族大团结,动员各族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携手奋斗,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开创了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方式来确立各个历史阶段民族工作指导原则与重大决策部署的先例。
1999年召开了第二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一是为了在临近世纪之交、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充分展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跨越新世纪的精神风貌;二是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了更好地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民族地区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快发展,中央决定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结合起来,在国庆期间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这次会议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五项主要任务,从而吹响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号角。
2005年召开了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如何推动民族地区实现科学发展,成为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会议重点研究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与前两次相比,这次会议除了总书记、总理发表重要讲话之外,还有三个历史性的突破。一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民族工作的第一个“决定”,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二是国务院出台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这是国家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第一个行政法规,是建立健全我国民族法律法规体系的重大成果。三是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制定实施了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
2014年召开了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既是对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民族工作的总结和检阅,也是对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部署和动员。会议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增进各族人民福祉为主旨,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全国政协俞正声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隆重表彰了近年来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1496个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会后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这次会议对当前各族干部群众十分关心、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可以看出,适时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我们党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研究什么问题、作出什么决定、出台什么政策,对此后一段时间的民族工作,对坚持和完善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对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可以说,每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都在我们党民族工作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都是重要的里程碑。
3 在当前背景下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很有必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投入了大量心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深入民族8省区以及一些省份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召开2次中央政治局会议、5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深入研究民族工作;召开4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作出具体安排;召开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就民族工作、民族问题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近百次。这些,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深切关怀。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在我国民族关系出现新情况、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面临新问题的背景下,专门召开一次民族工作会议很有必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实现中国梦,民族工作要贡献正能量。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凝聚起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国力量,这赋予民族工作更高的历史使命。同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工作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近年来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团结稳定面临新挑战,暴恐案件接连发生并向内地延伸,受其影响,我国民族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二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民族地区不能拖后腿。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民族地区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同时,民族地区发展中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集中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整体落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民族地区内部城乡差距也不断扩大。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决战阶段,民族地区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重点、难点。如果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持续拉大趋势长期得不到根本扭转,就会造成心理失衡乃至民族关系、地区关系失衡。因此,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发展难题,某种意义上也是当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民族问题。
三是面对民族理论政策上的激烈争论,党内外思想不能乱。拉萨“3·14”和乌鲁木齐“7·5”等事件以来,社会上、党内外围绕民族问题、民族工作出现了不同认识,既有肯定性和建设性的意见,也有批评和质疑的看法。后者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认为“错了”,否定党的民族政策,主张取消民族区域自治;一种是认为“过了”,给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照顾和优惠太多,毛病都是惯出来的;一种是认为“退了”,党的好政策没有贯彻好,与解放初期、与前些年相比是退步了,致使问题重重。对于这些模糊认识乃至错误观点,必须及时予以回应,加以厘清。
针对这种情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经过研究,在2014年国庆前夕召开了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目的就是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坚定信心决心,提高做好民族工作能力和水平。
这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纵览中外、贯通古今的宏大视野,直面问题、正本清源的理论勇气,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政治智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认识,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提出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重要部署、重点任务,具有很强的政策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俞正声主席的讲话围绕贯彻会议精神提出三点意见。会后下发的中央文件,明确了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攻方向和政策措施。这些都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
4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集中阐述了八大问题
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认识,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新要求。
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一是深刻阐明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和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强调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二是深刻阐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三是深刻阐明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大基本政治制度,强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四是深刻阐明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强调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五是深刻阐明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思路,强调要做好“四个方面、八个重点”的工作;六是深刻阐明民族工作中解决好物质方面问题和精神方面问题的关系,强调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七是深刻阐明我国进入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活跃期的历史趋势,强调要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八是深刻阐明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
这八个问题涵盖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所有重大方面,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的映照、国内和国际的对比、方向和道路的把握、制度和法律的原则、政策和实践的重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要领会精神实质、把握精髓,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推进,千方百计把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举措落到实处;坚持法治方向,顺应趋势,进一步完善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形成凝聚各方智慧、做好民族工作的强大合力。
主办单位:中共佛山南海区委统战部  粤ICP备09102853号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306号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南新三路七号 电话:0757-86326864 传真:0757-86285124 邮编:528200